维也纳生活图鉴:一秒地狱一秒天堂

维城 2018-05-07 13:35:58
  • 0
  • 9305
  • 0
  • 0
  • 0

最近在国内热播的《北京女子图鉴》激起了北漂女性心中的千层浪。有人觉得这剧道出了北漂一族怀着理想奔赴北京,卑微却又自强打拼的生活状态, 但是女主靠着男人和女人如同开挂式的上位方式又让许多人大呼不现实。

图片截取自优酷

而生活在奥地利我们,虽然没有北图剧中一样的“狗血”剧情,但是却也女主一样,怀揣着梦想或是打开西方世界的大门的渴望,成为了”欧漂一族”。可现实却每天都在洗刷梦想的翅膀。

多年过去之后,有的人实现了梦想,有的人创造了其他可能性,而有的人则被现实磨平了脑袋,庸庸碌碌的过着每天的生活。

图片来自@alex_leap

生活在维也纳这样一个连续9年被评为世界最宜居的城市, 恐怕是在这的人们最自豪的事情之一。在这样高贵又典雅,多元又丰富, 古典与现代交融一座城里,总是会有很多有趣的事儿。 

保守的奥地利人与国际化的新移民们在这里打磨着彼此,时不时就会激荡出不可思议的火花。所以今天小编就想跟大家聊聊在城里感受到的那些事儿。

1

欧漂青年的空巢生活

在北京人在纽约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请带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地狱

其实这句话也某种程度上形容出海外留学生和移民团体的生活状态。在海外漂泊的生活就是一秒地狱,一秒天堂。

图片来自@alex_leap

维也纳有着所有爱音乐人向往的一切:全年无休的音乐会,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学府之一 “国立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 以及维也纳人们那颗从骨子里爱音乐的心。同时维也纳的城市机能健全,无论是从城市整体结构性,开放性还是层次性都是无所挑剔的。还有一年四季超宜人的风景让人心醉。

但是对于刚来到这里的人们,这一切可能体会不上就被难住了

因为这里只说“德语”。而且还跟语言班学的德语不一样,是所谓的“奥地利德语”

图片来自Pinterest

头几个月光是竖着耳朵猜房东大爷和商店卖东西的大叔/大妈们究竟在说什么,就不知道死了多少脑细胞。有时完全是靠说话对象的面部表情来判断他/她究竟在说什么,而有时也不懂为什么他们突然就生起气来。

但当语言,房子等前期问题处理完,一个人住在四面白墙的房子里,总有种世界都静止的孤寂感。一个人的早中晚餐,一个人对着电脑荧幕看片咯咯的笑;一个人病倒,一个人爬起来买药。一个人在打工的路上奔跑,一个人在周末吃着泡面。无论在外经历了什么,回到这个小空间里一切又变回了原样。

图片来自好奇心日报

等有一天开始数算着自己来到奥地利的年数时,才发现自己早已快成为满五进六的“老人”了。于是不再害怕一个人的孤单,但却怕抓不住匆匆流过的时光影儿,让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无声息的消逝掉。

2

那一张“签证”/“红白红卡”

每次延签证那几个月都要经历一次“阵痛”的滋味。在读证明,资金证明,无贷款证明等等还有MA35收材料永远不变的“姨妈脸”。拿到签证的那一天跟蜕皮新生一样。

而那些拿着家庭签过来的朋友更痛苦,前有德语语言能力测试要求,后有融合价值观考试夹击,就像奥地利本地人说的那样,融合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图片来自@alex_leap

等终于熬到了那一纸毕业证书后,有朋友收拾好家当快乐返乡,在国内开创新事业。而另一部分朋友则选择留下。对于拼命努力着想要继续留在这座城里的人,小编也有问过她/他,为何要如此努力留下?

得到的回答各异:

“我没有拿到学位,回国会被嫌弃”

“我高中就出来了,我认识的人都在这里,国内没有朋友”

“我的人生中最精华的时光都在这,我无法想象离开这里的生活”

欧漂太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习惯了在一个地方生活后,家乡反而成为回不去的诗和远方。回国不会用移动支付被嫌弃,打车不会打,吃饭不会团,活生生被做成了“土鳖”,反而回来奥地利后可以舒一口气,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图片来自@alex_leap

可是想要在这座城里留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年移民拘留卡是有限额的。 于是乎有人选择拿起来锅勺,自己开店,有人嫁给了相恋多年的男友/女友,有的人选择黑下来,而有的人则为找到一份符合红白红卡标准的工作磨破了脚跟,却一所收获。

被幸运之神垂顾的人总是极少数,在多份简历石沉大海后,幸运儿拿到属于自己那张红白红卡,而有人则被迫选择离开。而那些在这里有早年移民的亲戚在的人,在拿卡这件事上从一开始就比别人要更有准备。

3

快乐的“边缘人”

作为移民群体,虽然中国移民在奥地利都已经超过第三代,第四代,但是仍不算得上融入奥地利主流文化圈。保守的奥地利文化对外来移民本能性很排斥,但不仅止于对华人群体,而是对所有的移民群体。

在奥地利公司或者欧盟下属公司里的很少中国人有中层以上管理阶层的。就算有天入了奥国籍,他们也不会把你当本地人。对他们来说,你换了一本奥地利护照,只是出差更方便了。可能唯一能让奥地利人真心对华人服气的,就是自己开店的中国人,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真的很有天赋,凭本事让本地人不得不认同。

图片来自China Bar

而另一方面早几代的中国移民早已在主流文化圈外,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华人文化圈”。在Naschmarkt旁边形成的“中国商业区”就是最好的佐证:中超,中餐厅,中文报纸,华人理发店,华人快递等等。这是一个讲着中文就能活得很好的地方。小编每次来Naschmarkt这边都有种“回娘家”的亲切感。

图片来自Stadtbekannt Wien

不过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华二代和华三代开始融入到奥地利主流文化圈里,拒绝被边缘化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政府对华人群体的重视程度也提高了很多。最近总统和总理联合访华时更是掀起奥地利企业中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小编也十分期待接下来的日子。

4

择区的难题

维也纳是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城市。市内交通十分方便。 23个区 “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某种程度上你所选择的区就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甚至区里面不同区块的都可以看到明显人群分类特色。

土耳其聚集区,前南斯拉夫人聚集区成为大家默默就会想回避的地区。有时也并不是因为歧视,而是杂乱无章的街道和招牌,还有莫名其貌搭讪的人,都让人禁不住的想快步逃离。

图片来自Vice

在学生时代都是以离学校近为优先。2区,3区,4区,5区, 9区,12区,20区成为首选,可是当有稳定的工作和成为三口之家的选择又完全不同。选的好就可以安居乐业好些年,选的不好每天出个门都操碎了心。一条街就隔开了中产阶级和底层社会,两个胡同就可以看到横在街上醉酒的人。城区与郊区,生活便利程度,附近是否公园水好不好,甚至是不是学区房,都是脑中不断浮现的问号。

大部分华人选择买房的都在21,22区,奥地利的中产阶级却买在了23区,奥地利的富人则都集中在13区19区。除了市中心的1区,维也纳的华人们分散租住在维也纳的各区中,究竟大家是如何择区的呢?下面小编也收集整理了维城小编和部分部分华侨们择居体验给大家。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来看看。


艾普萝:

我家住16区,感觉很不好。我家对面就是U6地铁站Josefstädter Straße,那里有个流浪汉之家,平时都聚满了毒友和醉汉,有时候还有人来问你要不要毒品= =

每次经过人群内心都是崩溃的。不过目前倒是没遇到过危险的事,16区移民很多,但素质都不错,融入的很好,特别是brunnenmarkt菜市场有家的感觉。还有guetel的酒吧街,平时不要太热闹。之前住过2区和20区,2区感觉还不错,就是有点偏。20区有点无聊,没什么好感。我过段时间想搬家,搬到5区或8区吧。

叛逆姐姐:

我家住2区,感觉挺好的,比较满意。如果换房子的话,想去多瑙河附近或者Neubau那边。多瑙河那边风景好,比较美。

Zucker:

我住过15区的学生公寓和3区的Altbau,说是住15区,实际我的学生公寓更靠近12区Meidling。但我第一次看到Meidling步行街的时候,真是被“惊”到了。破烂到好像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感受,那陈旧的门面,老派的模特,凌乱的商品陈设……完全没有购物的欲望。

现在我住在靠近多瑙运河百水公寓和更靠近2区的一边。当时住在那里就因为一走进去就发现是那种宫廷式双开门的老房子,超级喜欢。周围有艺术博物馆和百水公寓,虽然每次出门都会不小心闯入谁谁谁的相框,但出门就能欣赏这么有艺术气息的建筑,又或者可以在多瑙运河边散步、天热时可以喝酒聊天,还是很不错的。

目前还挺满意3区的,不想换。如果换,我只想换一个有阳台或有花园的房子,现在的屋子朝北,略冷。虽然夏天这算福利。

Carotti:

我家住5区,交通很方便,购物也很方便,就是觉得有点吵。因为实际住在5区和4区分界线那块,所以附近土耳其人没有那么多,但是穿过三个街口就会问到浓浓的土耳其香料的味道。

如果搬家,想搬到19区或23区,安静一点。其实2区,4区和6区也不错。蛮难选的。

妮儿:

刚来的时候学生宿舍在14区,环境不错交通也方便,但因为宿舍条件不好搬出来跟朋友合租也在14区,房子条件很好、周围有超市,到学校也比较方便。后来因为学生宿舍比较便宜而且包水电就申请了19区最大的学生宿舍住了几个月,人太多,周围购物也不太方便,后来有幸申请到了14区新建的学生宿舍就一直住到结婚,学生时期住的时间最长最满意的就是14区。

当时上学是在12区,学校周围好多黑人,会猥琐的跟女孩搭讪,环境也不好,不喜欢12区!

结婚以后住在22区快十年了,周围环境非常好,购物交通还算方便,但是离市中心有点远,上班倒2次车,每天路上消耗2小时,理想是换到离单位越近越好的地方。我老师是奥地利人,住在19区山上别墅,以前去老师家上课,U4坐到Heiliegenstadt老师开车来接,因为到她家没有公交车,对于没车的人来说房子虽好但是不方便。学生时期找房子大家会讨论哪个区外国人少,签证比较容易,这可能是选区的最重要一个因素。

宣萱:

住过5区、17区、13区。5区离Nashmarket和市中心近,购物方便,但土耳其人多。17区因为靠近guertel,周边环境差,很多赌博的店,觉得不安全。13区周边环境好,孩子独自坐U4上学。也很放心。周围邻居多是奥地利本地人。目前对13区挺满意的,如果换,想换到4区或6区。

佐勇:

我在维也纳住过21区10年、5区5年、17区7年和13区5年。21区是发展很快的区份,新建楼盘有很多,治安当时很不错,但档次不高,离城里较远。5区算是内城区,房价相对4、6去来说便宜很多,交通很便利,购物方便,特别是靠近华人商业区( Naschmarkt),缺点是土耳其和前南移民偏多,总觉得不太安全。17区我住在靠近环线,闹中取静,也是自己选的较中意老式住房,至今不后悔。距市中心2公里,走路可以上班。这个区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不足之处是地铁六号线乘客各式人员混杂,特别是晚上感到不安全,另外楼下不远处常有毒品或其它交易。13区据说算是高档区,感到买东西贵了一些,一些名牌面包房反而见不到,到城里有些远。别人都说好,我没感觉到什么。

虽然在城里遇到的事不少,不过最终总能走下来。偶尔心情不好时,看看城里的风景,就觉得全世界都可以原谅。听小编说了这么一大堆,你在这城里又经历过怎样的故事,不如留言聊聊你的欧漂生活吧。

- THE END -

以上内容由欧洲时报中东欧版红发的安妮原创,采访内容来自参访对象,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EuroNews。)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